饮酒习俗古已有之,古人饮酒之见解颇多。
“律”,即规矩、原则、要求,今日浅淡古人饮酒“五律”,看看古人饮酒有何讲究。
第一律:静心雅境
古人饮酒时常会选择好时间、好心情、好环境,花前月下,旧地故友,花开满园……每一种都别有一番意趣。
古人有“山饮”、“水饮”、“郊饮”、“野饮”之习,拥抱自然,游览美景,或在潺潺流水旁,或在青山绿水间。
李白“长歌吟松风”,杜牧“与客把酒上翠微”,苏轼“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”,皆是情、景、酒交融的完美图景,寄托着古人对饮酒境界的追求。
第二律:饮必小咽
推杯换盏之间,似乎一饮而尽的畅快干杯方能体现情意,然而古人却认为,饮酒需轻酌慢饮,方有利于健康。
《食宪鸿秘》中记载:“饮酒不宜气粗及速,粗速伤肺。肺为五脏华盖,尤不可伤,且粗速无品。”
喝酒过急过快,可能会给身体带来负担,也失掉了品酒的本意,囫囵吞枣,无法品味出美酒真正的妙处。
第三律:温酒饮之
温酒一壶,暖身暖心。
在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都常见古人温酒而饮的场景,商周时期的出土文物,也可见温酒用的青铜器皿。
明代《菽园杂记》中便记载了一则故事:
“尝闻一医者云:‘酒不宜冷饮’颇忽之,谓其未知丹溪之论而云然耳。
数年后,秋间病痢,致此医治之,云:‘公莫非多饮凉酒乎?’热酒固能伤肺,然行气和血之功居多;冷酒于肺无伤,而胃性恶寒,多饮之,必致郎滞其气。”
古人认为适当的加热酒液可以减少酒中的有害物质,有温度的酒液也对口腔、胃部的刺激相对更小。
第四律:不可混饮
古人饮酒种类多样,粮食、草药、动物均可用于制酒,其中成分较为繁杂,如混饮不仅更容易喝醉,且会增加成分相冲的风险。
元代《饮食须知》中说“饮食藉以养生,而不知物性有相反相忌,丛然杂进,轻则五内不和,重则立兴祸患”,说的正是对混饮的忧虑和印证。
第五律:不可强饮
古人认为,酒桌之上勿逞英豪,自身不可强饮,亦勿劝酒,大家都要量力而行,
方能体会到饮酒之乐,而不是让酒成为一种负担。
《酒社刍言》就将饮酒之人分为三类,善饮者对自己的酒量心中有数,无需劝酒。
绝饮者容易“上头”,失了分寸,这类人更不能劝酒,以免出现事端。
第三类人能饮但不饮,定然有其原因,又何必去劝?因此得出结论,酒桌之上更应随性,方为“君子饮酒”。
古井贡酒年份原浆1979年窖,依托古井集团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采用传承千年的九酝酒法,搭配桃花春曲、无极之水,
经“无极酒窖”恒温窖藏10年以上,使得原酒“自然老熟”、“芳香馥郁”,入口绵甜、回味悠长、好喝不上头。
以“五律”之姿,浅饮79,更能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境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