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休之后想干什么?
答案五花八门,有一条也许出乎你意料?
包块田,种个菜。
种菜、浇花,最好拥有一片自己的小院,
看着地里的葱和架上的瓜一点点长起。
在一些人眼里,这可比环游世界什么的“上档次”多了。
俗话说“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”,
摩登的都市高楼大厦、精致的消费主义场所、华丽的现代化居住环境,
当然能让诸多人心向往之。
而寻常巷陌、市井人家,几块钱的小吃,徐徐升起的烟火,
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,同样抓人。
电视剧《三十而已》中,主角团结束一集的疲惫斗争,片尾总是要放街角卖鸡蛋灌饼的一家人。
相比主角团动辄发生在“名媛太太团”的争斗、高档奢侈品店的爱情风波,小小的摊位所承载的普通一家,看似与“高大上”的剧情格格不入。
但偏偏,一家人风里雨里出摊的日常,嬉笑怒骂的细节,使得整部剧变得格外温馨:
似乎那些凡尘烟火,能够抚慰三十岁精致女人遭受的一切创伤。
更别说人到中年,更多人开始喜欢接地气的氛围,也热衷于接地气的爱好。
浇花、种草,每个有着中年人的住宅里,总少不了那间布满绿色的阳台。
不过中国人对自然田园的喜好,并不在乎景美不美,气氛到不到位。
人们只是想在普通的自然之中,感受与生态相拥的平淡生活。
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”是对朴素自然的亲近与依赖。
事实上,中华文明正是从农业文明的轨迹中发源、壮大。
探索自然的秉性,学会与之和谐相处,很早便在中国人心中生根发芽。
对自然生态的摸索,从几千年前便已开始,历经数百代人的传承,已经成为中国人内在的文化基因。
晋代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诗句,千古传诵,至今是人们向往的悠然自得。
唐代刘禹锡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”的淡泊,也依然脍炙人口。
怀念故人,归有光的寄托,是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”。
将思恋溶于自然生态,情绪也变得更为浓稠。这样田园牧歌式的文化,早已镌刻在国人DNA中。
而在现代社会,重压的生活节奏之下,人们再次寻回这片心中的乌托邦。
“从前车马邮件慢,一生只够爱一人”,木心诗句的火热,能够一窥人们内心的诉求。
近年热播的慢综艺,简简单单做个饭、聊聊天,身居田园乡间,三两好友小聚,便能引发收视热潮。
其间也不难看到这种“复得返自然”被赋予的美好色彩。
从古到今,尽管世殊时异,情境不同,但与自然亲密接触,与生态和谐相融,一直不曾缺席中国人的生活。
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。
古井贡酒年份原浆1979年窖理念就是人与自然的亲近。
采千年古井之“无极水”;用阳春三月“桃花曲”制曲,色清透明,窖香幽雅,醇厚净爽,谐调丰满,余味悠长”。
经五百年明代窖池“功勋池”发酵,采用“择层取醅”·“择时摘酒”的传统工艺,品质独特,老窖酿造,更醇厚,更自然、更健康;
好的酒,不仅要好喝,还要健康。
不仅入口香,更不易上头。
从生产,到工艺,再到饮用,自然的理念贯通其中。
一口年份原浆,一抹山水自然。